2)第1节 寻求台湾文学的定位_巨流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戴帽子,至少不要被误认作日本人。在最早的交换计划中,美国似乎比蒋总统更实践“以德报怨”主张,我第一次去访问时,同期竟然有四个日本人!而我代表“中华民国”(TheRepubliCOfChina)却只有一个人,一直是孤军奋战。所以我必须努力保持国家的尊严,“输人不输阵”。

  “谈谈台湾”,这看似轻松的题目,却是最复杂的考题。常常和我同组,也是唯一来自南韩的教师高玉南自我介绍时,只要说“我来自韩国”(IamfromKOrea),全场都完全了解她的身分。那时美国刚刚打完韩战,全国都是南韩的“盟友”;而我所代表的中华民国,却已不在中国大陆。我家来自满洲,我们现在的政府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距上海六百余里……。接下来就不甚好讲了,我必须很自信地说:“我们在台湾,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保持中国文化的高水平,追求富足与和平。”

  那时,这些话并不仅是口号和宣传,而是全民的企盼,在这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海岛上,将近一千万的人口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靠这个想法活着。一九四九年前,槛褛疲乏的“棉被兵”和他们幸存的眷属,多数仍在临时搭建的眷村中,怀乡念旧,同时也尽量教育子女安身立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政府已喊尽了反攻的口号。走下心来全力建设台湾。国民义务教育由六年延长到九年,大约是老蒋总统下的最后一张,也是最具有永久影响的手谕。台湾文坛也渐渐传出一些清晰的声音,能帮助我回答外面那些问题,诸如:“台湾是怎样的地方?人们怎样活着?心里在想什么?将往何处去?”

  我胆敢主编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的另一个信心也来自两次访美期间,我在密西根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那样有规模的图书馆搜寻询问,都没有看到一九四九年以后大陆真正的文学作品。这两校都开设不错的中国文史课程,虽然也有少数亲共学者努力帮中共说“解放”的好话,但多数学者指着书架上一排中共建国后的样板文学,如《向雷锋学习》、浩然《金光大道》、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老舍《龙须沟》等,说道:“中共虽然闭紧铁幕,但是他们政治斗争之无情,人民生活之艰苦悲惨仍是举世皆知的。我们能在这里的教室宣传这些歌功颂德的宣传文字吗?怎么对美国学生解说这些谎言呢?”然后。他们转换话题间我:“台湾有文学吗?”

  我望着图书馆放置中国当代文学的书架,空空荡荡,心中暗自想着,也许我回台湾后,有机会可以借着文学评介具体为台湾说些什么吧!就是这一个长期存在的意念,我接受了国立编译

  请收藏:https://m.dis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