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五章 水是插…_我的前夫二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多一道活了——种黄豆。

  在田埂上种黄豆,是我们这里老祖宗留下来的套种习惯。既可以增加收成,还充分利用了土地,没有丝毫的浪费。

  父亲在前面贴田埂,我用一根绳子在腰间绑了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经过认真挑选出来的黄豆种子,拿上小锄头在后面跟着,牛二娃用一个大撮箕端了满满一撮箕粪灰走在最后面。

  田埂贴好了,趁着泥浆未干,用小锄头脑壳敲上一个坑,随手从腰间挂着的小口袋里掏出黄豆种子,一坑放三至四粒黄豆就好。

  牛二娃随手在撮箕里抓起一把粪灰,往播好豆种的坑里那么一填,整个盖住就算完事。

  黄豆种上了,田埂晒个一天左右,人踩上去不会塌陷了,就可以准备插秧了。

  再次翻犁耙田的当口,父亲让牛二娃和我开始拔秧。

  取一捆干麦秸秆,理去外面的叶子,将根部用铡刀剁去,留取顶端尺把长的一段,用温水浸泡一下,当作拴秧绳,俗称秧草。

  揭膜以后,秧母田里不能断水,必须随时保留一寸深的水位,随着秧苗的长高,再适宜的增加水位,直到拔秧的时候,田里的水应该达到三寸左右深度,这样便于拔秧时洗去秧苗根部过多的泥土。

  洗过泥的秧苗,分散开来,一棵一棵的方便插播,重量也减轻了,挑秧不费劲。

  拔秧的时候,有专门供人坐的秧马儿。

  秧马儿实际上就是一个凳子,只是结构和样式跟凳子有些差别而已,因为只有拔秧的时候才能用上,所以叫它为秧马儿。

  秧马儿是用木头做的,上下两块木板,上面那块小一些,下面那块大一些,前端窄,后端宽,中间用三根木条子,采用榫卯的形式连接起来就成了。

  蹲在秧母田的缓水区,先将当头上的秧苗拔了,露出一点空位置,方便放秧马儿。放进去以后,人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坐着拔秧了。

  拔秧可是一门技术活,可得掌握它其中的技巧,不然不是把秧苗拔断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就是好大一坨泥在根部,不仅挑着费劲,还不好插。

  人坐在秧马儿上,俯下身子,双手握成拳头状,拇指朝上,手掌贴着地面往前移动,手指头伸开,抓住秧苗根部,稍微用一点力道,便将秧苗连根拔起,直到手握不住了,将秧苗在水里涮洗一下,拿起来,合二为一,用拴秧绳拴在一起。

  这拴秧也得有技巧,得左右交叉着,秧草不能打结,只能采用卡的形式将秧草末端卡在秧苗中间,再拉紧另一端。拴得好的秧团,插秧的时候方便拿取,取了一半之后,也不会分散开来,漂浮在水面上,以至于要重新收取,耽误插秧时间。

  秧田已经耙好,父亲喝住牛,取了链子挂在枷担上,顺带把枷担移到牛背上放起来,将牛牵到田坎上,然后回到田里,提起耙子的把手,一上一下的在水里晃动着,洗去泥浆,再提到岸上晾着。

  秧苗也已经拔得差不多了,让牛二娃取了草架子将秧苗团挑着去散在秧田里备着,这就可以开始插秧了。我们这地方称插秧为栽秧。

  请收藏:https://m.dis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