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六章 扬州商人_武装明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族一样,而“妇人无事,居恒修治容,斗巧妆,镂金玉为饰,杂以明珠翠羽,被服绮绣,袒衣皆纯采,其侈丽极矣!”

  本来按照明代的规定,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是唯皇后、王妃才能穿戴的,但到了明末,富人家的女性已经毫不顾忌。

  而且和山东不同,扬州府这边粮食产量不仅比山东高,而且一年两熟,粮食产量足够扬州府百余万人的消耗了,还能对外大量输出,所以扬州府的粮商要比山东那边多很多。

  扬州府最多的是盐商,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衙门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管理全国盐业的两大总管机构都在扬州,扬州的盐商不多也难。

  对方云来说,不管是盐商,布商、粮食对他来说都非常重要。方云的第一目标是掌控登莱地区,而登莱一带又有大量盐场,并且都是直接把海水煮成盐,成本极低,方云显然是不会放过这么一块肥肉。

  一旦方云掌控了登莱地区,势必要向外输出食盐,想要输出食盐,盐商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布商、茶商则是为经济做准备,方云既然已经开始做海商,就没有打算停下来,将来肯定是要向海外市场拓展的,毕竟海外市场蕴含了巨额的利润。

  郑芝龙通过垄断海商贸易,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海盗展成为海上的霸主。

  “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这是史书对邓芝龙年收入的记载,由此也足以以见海上贸易的利润是多么的惊人。

  要知道大明一年的总财政收入也就两千万两左右,哪怕崇祯皇帝额外加了三饷以及其他各种名目众多的杂税,也不会过三千万两。

  也就是说郑芝龙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就相当于整个大明王朝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富可敌国对郑芝龙来说还真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明朝的丝绸,茶叶,陶瓷在海外都是极受欢迎的商品,对于方云打开海外市场有非常大的帮助。

  至于粮商,就更不用说了,明朝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更何况明末正值小冰河时期,天灾连年不断,可以说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之内,北方诸省都会处于缺粮状态,尤其是受灾严重的陕西省,粮食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供不应求。

  而南方这里受小冰河时期气候影响很小,粮食产量也没减怎么减少,如果能够从南方运输大批的粮食往北方,不仅自己能够大赚一边,同时还能稳定北方的老百姓,保存北方地区的元气。

  不过方云也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那个实力铺开所有的摊子,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粮商,而且还要是大粮商,否则想要收购齐两万石的粮食,一个月的时间都未必够。

  请收藏:https://m.dis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