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2章:基础刀法大成_从提AK47到三国种田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泰在院子里检阅丫鬟交上来的作业本,只觉她们的学习进度之恐怖。

  到了什么程度呢?

  她们不至把千字文完整,一字不错的默写了下来,更是连拼音都写了上去。

  在赵泰给她们的平板电脑里,就有一整篇标注了拼音的千字文。

  这才几天时间啊,她们就能学成这样,再教下去那自己还会缺人用?

  “看来我还是小瞧了这个时代的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往知识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更因为传播的难度导致识字率低下,但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没有地方学,也没人教他们学。”

  种种原因一相加,那就全都能解释得通了。

  赵泰看了一眼众人,却发现她们面容带着忐忑,生怕赵泰挑出些毛病来。

  这让赵泰有些无语,原以为是幼儿园的程度,结果都跳到小学了,想当初让他学习还要死要活的。

  现在连古人都比不上,让他情何以堪。

  当然作为主人,他肯定不会去说这些东西。

  “不错,汝等当真让吾刮目相看。”

  赵泰一句话让众人露出笑容,要不是他在这里,恐怕都能跳起来蹦三蹦。

  接着赵泰又检验了一下,发现她们确实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就将众人散去,把王翠留了下来。

  “小翠,与吾说说,往日都怎么学习的。”

  “还有哪些本子明明很多,为何所用极少?”

  他没有怪罪的意思,只是纯粹的想了解一下。

  “庄主,奴婢等仅是拿出时间来学习,每日深夜实在困乏才睡去。”

  “似那等纸笔,勿需多思既可知珍惜,这才未多用,然识字书写仍需纸笔,婢子曾闻精舍学生以沙土练字,如是效仿替代纸笔之耗损。”

  精舍,也有另一个称呼叫精庐,是先生私人讲学援徒的地方。

  汉朝流行且开放的是私学,教育方面并不完善。

  而因为僧侣进入中原,他们也跟儒家先生用精舍和精庐的名字。

  这儒家正统先生就不干了,更不愿意跟僧侣共用一个名字,主要还是共用一个名字让人分不清是谁家的。

  后改精舍为书院,虽然书院已经出现,但普及率很低。

  值得一说的是,学校这个词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

  在班固的东都赋中提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用沙土练字那是在春秋时期就有的东西,王翠听说过并不奇怪。

  哦,这时候的僧侣不叫和尚,叫胡僧,不受人待见。

  因为和尚们抛出“沙门不敬王者论“,妄图与王权分庭抗礼。

  不过很显然不现实,遭到了儒门的一致抵对。

  当时佛家被视为“胡”,又因其鼓吹“八圣道”,故而有了“胡说八道”之言。

  瞧瞧,多猖狂啊,在一个皇权至上的国家说沙门不敬王者,没被全部砍死都算是仁慈。

  反正赵泰没那么仁慈。

  在听了王翠的话后,赵泰脑海中自动浮现了众

  请收藏:https://m.dis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