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7章 打败突厥西进拓海_贞观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得慢慢熬着。

  他交给张镇周的任务,期限可以看作是五年甚至七年左右。

  毕竟,他当前要做的不是出海。

  北有突厥大患,西域还有诸多小国。

  首先,他得拿下这几个地方,然后再考虑其他。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不过,现在他倒是可以让张镇周在扬州那边先派人出海探探路,等突厥平定,国内安稳,那个时候或许就可以出海了。

  在李珍下去后,李智云想了想,又任命赵慈皓为扬州长史,让他去扬州配合张镇周。

  这样一来,再加上拂衣的人,一明一暗,方能彻底掌控扬州的大小事务。

  他暗自告诉自己,现在不能着急。

  当务之急是先扫平反贼,打败突厥,然后再来决定是西进还是拓海。

  反正,现在急也没用,扬州等地元气还没恢复,民生凋敝,不宜大兴土木。

  在他看来,让张镇周扩建渡口和船厂,只怕是个长久的工程。

  “不管那么多了,先埋一子,待将来条件成熟,再言其他。”

  想到这里,李智云又神思天外,将来要不要搞一個船舶司呢?

  紧跟着,他摇头苦笑。

  好高骛远了,还是先沉下心做眼前的事情吧。

  隔日,民部尚书唐俭向李智云汇报秋收成果。

  关中、巴蜀两地,不出意料的丰收。河东、河北两道的收成,则是勉强供百姓食用,河南道倒是多收了一些,算是一个好消息。此外淮南道、安州道、山南道,收成较之往年都有提升。

  再三考虑,李智云下令,将收上来的粮食全部封入库仓。

  现在是武德六年,他得开始储粮了。

  因为,他隐约记得,武德九年以后,天下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一连好几年!

  干燥的粮仓,可以藏粟九年,藏米五年。

  从現在開始储備,到时候面对灾害,完全可以拿出来赈灾。

  关内有不少大仓,如永丰仓,常平仓,广通仓、太仓等等等。如果能装满,应该可以平稳渡过灾难。

  在和相国们商议后,李智云便派人开始储粮。

  关于未来的灾害,李智云半个字没有和杨恭仁等人提起,因为没有意义。

  粮食收上来,储存起来。

  这样的制度,原本就有,不需要多做考虑。

  而杨恭仁等人更多的则是猜测,楚王殿下屯粮,只怕是为了将来应对突厥。

  故而,当杨恭仁等人称赞李智云高瞻远瞩之时,李智云有那么一瞬的懵逼。

  他还以为裴矩他们会说自己未雨绸缪。

  弄清事情后,李智云哭笑不得之余又有些可惜。若是将来没有那些灾难,这些粮食倒是可以拿出去当作军资,发动战争,捶死突厥狗。

  不过,谁说取粮食,聚军资,一定要从百姓头上拿?

  若说这天下谁的粮食最多,那肯定是占地多的世家大族!

  上次窦琎栽了,老李从窦氏那里坑来的粮食,让李智云有底气发动剿灭林士弘的战争。

  如果,能设计多拿几家,到时候不论是征讨突厥還是赈灾,应该都能完全支持。

  不着急,慢慢来。

  这一日,李智云在政事堂和相国们商议事情。

  “粟已收成,本王决议,以流民在地方开荒种植。”

  天下大乱,流民甚多,且各地流窜。朝廷对此的解决方法是让他们在荒地开垦,果腹之余,所得粮食部分上交,如此几年,那些荒地便会彻底交给流民。到时候,上交粮食数目,回归朝廷规制。

  这算是个不错的方法。

  几名相国面面相觑,有些不解。

  陈叔达道:“殿下,此策可行,只是快要冬季,不可种粟啊。如此一来,不如等来年开垦。”

  他们觉得楚王有些天真,而且不通农事。

  哪有冬天开荒种植的。

  “本王没说要种粟啊。”李智云咧嘴一笑。

  不种粟?

  众人一楞。

  请收藏:https://m.disi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